南书房装修日记,装饰书房的过程日记300字
清朝南书房是什么意思?
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
南书房位于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
南书房是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也有学者依据《清实录》和其他文献记载,明确提出南书房一直存在至清朝灭亡的观点。
《天下长河》中,康熙设立的南书房是个什么机构?
南书房是康熙设立的一个揽权的机构。当时朝廷的政令,由内阁大学士把持,明珠和索尔图在帮助康慈铲除鳌拜、平定三番时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他们招权纳贿,朋比勾结,康熙虽然身为至尊,其意志也不能得到彻底贯彻,有时候还能避让他们三分。这是雄才大略的康熙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他设立了南书房,表面上看是他读书写字的地方,事实上他在此招揽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翰林学士,帮助他草拟诏书,参谋政事,原先属于内阁的权力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流入了南书房,康熙也由此完成了集权的目的。有意思的是,南书房的官员普遍等级比较低,比如高士奇,仅仅是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而已,和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超一品官员大不相同。康熙如果对其中的人不满意,可以立刻将其赶走,换一批新的人进来,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政治波动。所以对这些人来说,除了忠心耿耿的侍候主子之外,不太可能像明珠索额图那样侵犯到皇帝的权力。他们更像是皇帝的秘书,而不像是宰相。
很多人觉得,南书房是康熙试图利用内廷机构去加强皇权的标志,成为康熙朝实际上的政务中枢。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个人觉得,康熙朝的政务中枢一直以来都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一方面,康熙几乎天天御门听政,常年不辍,雷打不动,其实就是在通过这种方式使内阁、六部等机构正常发挥效能,以打破入关前满洲贵族集团的军事民主性质,逐步完成官僚机构的封建化。另一方面,在满洲勋贵内部他又提拔了一些小勋贵,让他们成为议政大臣以便削弱大勋贵和宗室王公的议***,诸如索额图、明珠这些人其实都是在这时候发迹并高升的。
而南书房在康熙的定位中到底应该具备何种职能,事实上是很难说的。因为当时距离清军入关毕竟才只有几十年而已,康熙不太可能把一个以汉臣作为班底的机构抬举为真正的中枢决策机构,但这又并不妨碍他在一个可以允许的范围内重用***汉臣。毕竟从顺治、皇太极乃至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重用***就已经成为传统。在这方面,康熙有理由,也有必要比列祖列宗做得更好。
所以,与其说南书房作为一个内廷机构存在其固定职能,倒不如说康熙可能是在利用南书房探索各种制度设置的可能性。可能他会有一些意向性的、模糊的想法,但他不知道这些想法能否付诸实践,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换言之,南书房成为康熙绝好的一块政治试验田。
我个人认为,康熙设立南书房的最初意图可能很简单,就是因为满臣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康熙对汉文化日益强烈的求学渴望,同时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机要文案工作,而仅靠文化程度一般的满臣,显然力难胜任,所以康熙才特意从翰林院里面挑选一些***儒臣入值南书房,一方面可以充作词臣随侍左右,讲经论道,并不时召来问询,另一方面也可以帮他去处理日益繁重的文案工作。
可问题是,与汉臣们在南书房朝夕相处的每个日夜,毕竟不能只谈风月,语涉政务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汉臣为康熙日讲儒家经典,往往夹带私货,自然会在有意无意间引导和影响康熙的治国理念。时间一长,一些圣宠不衰的南书房大臣逐渐也就有了涉足政务的机会和便利,比如康熙会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主动询问南书房大臣的意见,并顺手令其代笔,批阅奏折,草拟诏令。也就是说,南书房大臣往往会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成为康熙的机要秘书和高参。从这个角度上看,康熙的确是在试图利用南书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集权,为后来雍正朝建立军机处提供了思路和启发。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康熙朝,南书房大臣就真的跻身于事实上的决策层了。康熙对***的提防始终存在,所以他绝不会把***真正当成自己人,而对于南书房大臣来说,与闻政事,参与机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康熙给他们的权限顶多是随侍笔录,以备顾问而已。而康熙二十八年御史郭琇弹劾高士奇结党营私一事也给了康熙以极大的警醒,自此康熙对待南书房大臣的态度更加谨慎,他不再设置较为固定的官员入直南书,而是令翰林院、詹事府和国子监每日派四人到南书房轮值,由于每日轮值,人员不尽相同,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南书房大臣擅权结党的可能。说到度,南书房大臣不过是一个***,入值南书房的汉臣一般来说都是供职于翰林院、詹事府文人学士,本职品级都不高,这种定位就决定了康熙更多的时候只是把他们看作陪自己吟风弄月的词臣,而非能独当一面的朝廷柱石。事实上,康熙始终把南书房当成自己的私属之所,一个在工作之余可以放松身心的文艺沙龙。南书房的一应费用都是从内务府支出的,与前朝无关,南书房大臣也会搬到宫里来住,方便随时伺候,就像是住在主人家里随时待命的佣人。
不过,康熙又不能把南书房大臣真的当成服务于内廷的属官,一方面汉臣与生俱来的自尊让康熙不能这样做,另一方面,重用***汉臣更是此时康熙在下的一盘政治大棋。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康熙为了赢得***更广泛的支持,必须要广收天下士子之心,而清廷想要在中原汉地站住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之主,更大规模的汉化则是他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但问题是,汉化到什么程度最适合,毕竟历史上不少朝代都因汉化过深而吃亏,更重要的是,那些满洲亲贵们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因触动既得利益而出手反对?所以,康熙选择在此时设置南书房,可能也是在投石问路。一方面,他不用冒风险授予汉臣更***职和更大权力,只需将他们之中的佼佼者笼络到自己身边,稍微展示其求贤若渴、倾心汉化的礼遇之心,便能以极小的代价打造一个***士大夫心目中的天子形象,从而将这些汉族上层人士争取过来,扩大其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南书房也成为康熙引入汉臣势力以稀释满洲勋贵的储才之所,像张英、张廷玉、陈廷敬等******都曾进入南书房供职。更重要的是,康熙可以利用南书房牢笼更多***之中的学者名流,任用他们完成文化典籍的编纂工作,以便更好地掌控汉化的主动权。
所以,单纯说南书房的职能就是加强君权,或是什么别的单一职能,可能过于简单。毕竟康熙时代本身就是清廷完成封建化的重要过渡阶段,而南书房的设置既是康熙政治试验的一部分,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投石问路之举,我们从中也能窥见他那份充满谨慎和警惕的帝王心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isibilitysource.com/post/6543.html发布于 01-21